创培演,上海孵化江南民歌发展沃土
“抚一弯月儿,创培演,上海孵化江南民歌发展沃土掠过水岸边,青草沙水源,甘露沁心田......”《水乡里的诗行》带着江南的温婉秀美沁人心脾。9月6日下午,“江南民歌”创、培、演孵化基地(简称民歌孵化基地)培训结业展演在青浦文化馆小剧场举行,既有原生态民歌的演绎,也有声乐学员经典民歌作品展示,还有学员培训中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展示。
这是民歌孵化基地第一次举行创作营式的创作、表演及非遗保护三方面骨干的集中培训,意在进一步推动江南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鼓励创新和提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次培训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音乐家协会、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青浦区文化馆和崇明区文化馆承办。
四大“江南民歌”孵化基地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牵头成立,其中青浦区定位民歌培训,奉贤区定位民歌演绎,崇明区定位民歌创作,浦东张江定位民歌数字化。“我们希望通过孵化基地,深化推进民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透露,四大基地成立一年来,共进行一次赛前参赛选手培训、一次基地培训,还有两次民歌导赏活动,一次现场采风活动。
“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培训。”据青浦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进去年成立的四大基地的孵化作用,青浦区的民歌孵化基地主要着力在开展赛事和培训,去年还针对民歌大赛举行了赛事培训,四大基地既有各自的定位,又互相服务、相互合作。9月2日至6日,为期五天的培训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以“张开嘴、迈开腿、铺开纸、动起笔”的方针,既有走进青浦古镇、崇明陈家镇现场采风,面对面与国家、市、区级传承人沟通、学唱原生态民歌,也有在课堂上进行从传统到当代、从民间到学院、从戏曲到民歌等多方面的音乐创作讲座,每天晚上还安排了青年作曲家田汨和作曲编曲家张羣,指导学员现场创作、编曲。学员们评价此次民歌培训从顶层设计、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邀请的专家团队含金量都很高。
“纯粹以保护推广民歌为宗旨的大型演创综合培训,在全国还是第一次看到,对于保护、传承、推广民歌都很有意义。”著名作曲家修骏通过实际案例,为大家讲解如何运用民歌元素、段落来进行现代歌曲创作,并详细介绍了作曲法和技法,让学员们收获颇丰。他认为民歌的发展需要三大步骤,一是传承保护;二是推广传播;三是加强创作,这样才能使民歌长久立于音乐宝库之林。
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沈云芳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意团队”外聘柔性引进专家,她为大家带来了《从民间到学院》《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统因素》两门课,娓娓道来上海民歌学院化过程中的发展和推广,分享在改编和创作歌曲当中如何保留传统民歌的原汁原味。她认为传统和当代不可分隔,传统的发展和延续才能构成当代,“我们远离了传统,因为我们不够现代”,作曲者应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的创作思维,运用当代的技法进行创作,不能远离滋养其“根源”的传统土壤。
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刘灏给大家讲述了《音乐科技视野下的新时代中国民族音乐创新发展》。他认为江南民歌是江南文化的一大特色。“通过新的配乐方式、新的手段,结合AI的视觉、声音设计,让更多人知道江南民歌,理解江南民歌的含义,把江南民歌传唱开来。”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充满江南的烟火气。”学员蒋帅来自奉贤文化馆,他是主持人、歌手、青年词作家,他渴望“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几天的学习、采风和讨论下来让他收益良多,和田山歌来了次亲密接触。这是一场教与学的双向奔赴,“培训刚过半,我们就合作创作出一首歌曲”,而更令他感动的是,为了完成作品,有的作曲学员谱曲到凌晨5点。崇明文化馆的创作者王媛慧带着深入了解上海本土民歌,收集素材、学唱民歌,为创作积累素材的目的而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不仅了解了民歌的起源与传承,各种创作手法,同时也了解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困境,她表示会力所能及地参与保护工作。她忆起采风时的一件事:“我们在学唱崇明山歌《潮水娘娘》的时候,有一位学员感动到流泪,她说歌里描述的远嫁女儿和母亲的心情触动到了她。现代人和古人在跨越时空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与碰撞令人动容。”
“江南民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将传承发扬传统民间民歌的特色与现代音乐有效融合?”来自浦东文化馆的声乐表演学员徐君燕带着问题而来,培训解答了她的心头疑问。汤婉莲本身就是一位民族唱法女高音,作为新上海人,她对江南民歌充满了好奇,希望在深入了解后,将原汁原味的田山歌等原生态民歌唱法融入到江南风作品的演唱中去。
“如何将传统的田山歌融入现代社区文化活动中?如何提高社区成员对民歌的兴趣和参与度?”蔡睿是朱家角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群众文化负责人,她不仅创作,还要从事非遗保护和策划组织活动等工作。朱家角是青浦田山歌的传承基地,拥有2位市级非遗传承人,4位区级非遗传承人。她期待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民歌创新的创作方法,将本土的田山歌进行推广、传承与发展,这次的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比以往其他培训都更生动和深刻。
本次培训设置了四次采访及现场教学活动,分别在崇明和青浦两地。“青浦田山歌、崇明山歌和海门山歌的国家、市、区级非遗传承人齐齐到场,他们既讲述了山歌的来源及相关理论知识,也上阵为大家演唱山歌并且为学员教唱。”市群艺馆声乐指导,培训班班主任宋频平介绍。现场教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青浦田山歌市级传承人孙耀佐老先生已80多岁,但他依然为了培养传承人而努力,依然在从事田山歌的创作,他演唱的田山歌铿锵有力,快乐自在,充满激情,传递了田山歌的精髓和魅力。他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当他说这是他的使命时,非常打动我。”徐君燕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歌与土地、人民的紧密联系,他为民歌传承的忘我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蔡睿感慨。
“音乐创作要遵从内心的声音,要有专业敏感性,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田汨老师的指导让人受益匪浅,张羣老师则在配器上来给予学员们帮助,让大家感受到好的作曲中配器的重要性。二位老师跟班四天,从作曲思路到成型,引领大家创作朝更好的方向走。展演上作品的精彩呈现也倾注了他们的心血。
民歌创作的环境渐渐离我们远去,语境也缺失。学员们觉得难得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演、创、综合保护的人聚集在一起,希望以培训为契机,创建上海原创江南民歌或江南风歌曲的“银行”,将这些人员聚在一起,经常合作,让江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不再单打独斗。
作者:李婷
文:李婷图:主办方编辑:许旸责任编辑:邢晓芳